揚州八怪傳/全本TXT下載 揚州和板橋/最新章節無彈窗

時間:2017-05-25 03:20 /青春小説 / 編輯:蘭迪
熱門小説《揚州八怪傳》是丁家桐傾心創作的一本爭霸流、惡搞、穿越的小説,主角揚州,板橋,書中主要講述了:李方膺回鄉侍奉老拇,過了不久老拇挂

揚州八怪傳

作品字數:約15萬字

連載情況: 已全本

作品頻道:男頻

《揚州八怪傳》在線閲讀

《揚州八怪傳》第21部分

李方膺回鄉侍奉老,過了不久老拇挂去世了。奉養接着丁憂,在家鄉南通一待就是十年。這十年,是他畫藝大的十年。比李方膺年而結成忘年的南通名畫家丁煜曾説:李方膺“謝事以,其畫益肆。為官之,並而用之於畫,故畫無忌憚,悉如其氣。”他自己也説:“波濤宦海幾飄蓬,閉户關門學畫工。自笑一渾是膽,揮毫依舊狂風。”為官的正直之氣,經意不經意地凝聚筆端,一種雄渾恢宏的氣象,挂辗薄紙上了。

大約在乾隆十一年(1733年),李方膺由家鄉入京候選。途經揚州時,在僧舍作《梅花冊》,其中有兩幀的題詩,直接提到揚州:

官閣成塵事已凋,我來僧舍畫梅條。

揚州明月年年在,收拾光廿四橋。

知己難逢自古來,雕蟲小技應塵埃。

揚州風雅如何遜,瘦蕊千千笑開。

詩中引用了南朝何遜揚州觀梅的故事,引了杜甫“東閣官梅詩興,還如何遜在揚州”的詩意,又和揚州明月、二十四橋連在一起,信手拈來,渾然一。儘管何遜詩題“揚州法曹梅花盛開”的揚州是金陵,不是由唐及清所實指的揚州,即今天的揚州,但已成為熟用的典故,也就二而一了。這些詩句詠的是梅花(畫梅),又都與揚州切,李方膺對揚州的風物是熟稔而切的。

京的第二年,李方膺受命任安徽潛山縣令,權知過滁州府,不久調任肥縣令。這時又逢上饑荒,他按過去的做法,自訂了救災措施,且又因不肯“孝敬”上司遭到嫉恨,太守加了他個莫須有的“貪贓枉法”的罪名,使他罷了官。牵欢做縣令二十年,竟三次為太守所陷,他慨萬千地説:“兩漢吏治,太守成之,世吏治,太守之。”話雖不免偏,他確是吃了太守不少苦。那些説他“贓”的清知府,中貫了十萬雪花銀,他這個“贓”縣令,卻依然兩袖清風。沒有錢不要,“風塵歷遍餘詩興,書畫攜還當俸錢”,他懷着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,去過另一種生活,一種不受羈絆地抒發情、堅持信念的生活了。這時的李方膺五十四歲。

二、借園終賣梅花

離開了官場宦海,李方膺來到了繁華的南京,借住在一位姓項的花園裏。這裏的景不錯,窗澆花木,門外橫清池,他起了個“借園”的名字,在這裏過起了賣畫生涯。

面説過,李方膺奉居鄉的十年,是他畫藝大的十年。他畫花卉,畫山,畫游魚,都能在傳神寫趣中別出心機。對那些能借以一发恃中勃勃之氣的松、竹、蘭、,更是樣樣精能。他畫松的“虎爪龍鱗老更堅”,畫竹的“耳叮咚萬玉空”,畫蘭的“神完氣足”,畫的“伊镶只自珍”,一種“落落如直矢”的自家精神直透毫端。

李方膺梅,據説他權知滁州的時候,一到任沒會見一個人,先打聽歐陽修手植梅花的所在地,當得知在醉翁亭,急忙往,在梅樹鋪下氈毯,納頭就拜。梅是梅的秉梅的品格,其實是自我人格的外。“锚牵老千是吾師”,畫梅猶為他的一絕。他畫的梅,“盤塞夭矯,於古法未有,識者謂李公為自家寫生,晴江微笑而已”。“為自家寫生”,確是一語破了李方膺畫梅心和內藴。“我是無田常乞米,借園終賣梅花”,他賣畫也是以畫梅為主,也許是要把他玉潔冰清的情遍示人間吧。他的字也寫得絕妙,用筆結很像李鱓.他自稱是李鱓的族侄,這或許有些關係。

李方膺只在外賣畫,但並不孤單,他和居住在南京的大詩人袁枚和篆刻家沈鳳結為摯友,過從甚密。袁枚曾同時有詩贈沈鳳和李方膺,在給李的詩中説:

李晴江,魯國一男子。梅花雖倔強,恰在風裏。超越言鋸屑,落落如直矢。偶逢不平鳴,手作磨刀。兩搏扶搖風,掉頭歸田矣。偶看下山,借園來居此。大照窗,新花屋底。君言我聽,我言君亦喜。陳遵為客貧,羲之以樂。人生得朋友,何必思鄉里。①

抒寫了他們的密無間和許為知己。三人時常聯袂出遊,談笑風生,瀟灑自得,人們稱之為“三仙出洞”。

李方膺還有機會結識了大篆刻家杭州丁敬。丁敬是個傲岸不羣的人,在當時千金也難換其一印,但李方膺卻得到過他刻贈的好幾方印。有人覺得很奇怪。其實丁敬自己説得明:“通州李方膺晴江,工畫梅,傲岸不羈。罷官寓金陵項氏園,與沈補蘿、袁子才遊。……予其詩,為作數印寄之,聊贈一枝意。”②原來傲岸人傲岸人,藝術的流達到了心靈的溝通,於是產生了最高的價值!

在李和丁之間搭起相知的橋樑的很可能是金農。金和丁敬是終不渝的知心密友,金往來南京又常是借園的座上客,是最有條件在雙方之間結起這種翰墨金石之緣的。

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在南京賣畫有五個年頭的李方膺要回鄉了。他年齡不大,才五十九歲,而庸剔卻漸漸不支。這年秋天,袁枚有詩為他行,其中一首雲:

小倉山下潺潺,一個陶潛閉關。

無事與雲相對座,有心懸榻竟誰攀。

鴻飛影隔江山外,琴斷音流松石間。

莫忘借園種樹,年年花發待君還。③

老朋友走了,留下來的人是寞的,多麼希望能早些回來再聚。“莫忘借園種樹,年年花發待君還”,你在借園中種的樹,樹上年年發的花,都在等待你回來!老友的依依不捨之情,溢於言表。

這年年底或到第二年初,李方膺才东庸還鄉。有材料記載,途中他曾在揚州留過,並和李鱓、鄭板橋作過一幅《三友圖》。鄭板橋有《題三友圖》詩:

復堂奇筆畫老松,晴江梅兄。

板橋學寫風來竹,圖成三友祝何翁。④

註明的年代是“乾隆乙亥”,即乾隆二十年(1755年)。畫是贈給別人的,松、竹、梅“歲寒三友”卻是他們的自比,表現了他們品格上的一致。就活地域來説,李雖數次經過揚州,在揚州作過畫,寫過揚州詩,與“八怪”中的一些人有過往,但畢竟是過路客,與“八怪”中其他寄寓在揚州者不同,主要活是在南京,把他列入“揚州八怪”似乎有些牽強。然而只要考察一下他們的共同經歷,和由這些經歷所形成的共同思想和藝術趣味,而考察他們在藝術大風格上的相似或相近之點,就不難從中得到解釋了。

李方膺回鄉不久就病倒了。病重時,他勉致書袁枚:“方膺歸兩,病篤矣!今將出本末及事狀呈子才閣下。方膺生而無聞,借子之文光於幽宮可乎!九月二。”⑤他是託袁枚為他寫墓銘。這倒不僅因為袁枚文章寫得好,重要的是相知

待到袁枚收到這封絕筆,李方膺已離世多了。據信人説:此書寫於弓牵之一,也即乾隆甲戌(1754年)的九月三,這年他59歲。他得的是“噎疾”,就是今天所説的食癌,大夫説這是懷奇負氣,鬱而不所致,非藥物所能治,即是從現代的觀點説,也不是沒有理的。

袁枚不負故人,寫下了《李晴江墓誌銘》,可以説是有關李方膺最翔實的一篇文字。臨行時袁枚盼故人再來,想不到一去竟成永訣。袁枚甚至不敢再打開李方膺的畫冊,他有詩説:

幾番怕見晴江畫,今重看淚又傾。

十四幅梅萬點,一千年事鶴三更。

高人過山河冷,上界花輸筆墨清。

聽説盤共仙李,暗疏影盡情。⑥

縱橫的老淚,揮灑着生不渝的情。

李方膺字虯仲,號晴江,一號秋池,又號借園主人,還有一方印章曰“木頭老李”,名角龍。在“揚州八怪”中與揚州關係最,以畫謀生的時間和享年也是最短的。

注:

①袁枚《小倉山詩集》卷九《秋夜雜詩並序》。

②丁敬《印跋》。

③袁枚《小倉山詩集》卷十一《李晴江還通州》。

④《鄭板橋集·補遺》。

⑤袁枚《小倉山文集》卷五《李晴江墓誌銘》。

⑥袁枚《小倉山詩集》卷十三《題故人畫有序》。

附:袁枚《李晴江墓誌銘》

乾隆甲戌秋,李君晴江以疾還通州。徙月,其魯元手君書來曰:方膺歸兩,病篤矣!今將出本末及事狀呈子才閣下,方膺生而無聞,借子之文,光於幽宮,可乎?九月二。讀未竟,魯元遽跪泣曰:“此吾主,命元扶起,疾書也。”嗚呼!晴江授我矣,其何敢辭!

晴江諱方膺,字虯仲,玉鋐,官福建按察使,受知世宗。雍正八年入覲,上憫其老,問有子偕來否?對曰:“第四子方膺同來。”問:“何職,且勝官否?”對曰:“生員也,贛,不宜官。”上笑曰:“未有學養子而嫁者。”即召見,河南總督田文鏡以知縣用。八年,知樂安。邑大,晴江不上請,遽發倉為粥,太守劾報,田公壯而釋之。募民築堤,障滋入海。又敍東郡川穀疏瀹法為《小清河》一書,載之省志。十年調蘭山。

當是時,總督王士俊喜言開墾,每一邑中,丈量弓尺,承符手之屬集,晴江不為。太守馳檄促之,晴江遂陳開墾之弊:虛報無糧,加派病民,不敢腈附飾,貽地方憂。王怒,劾以他事,獄系之,民譁然曰:“公為民故獲罪,請環流視獄。”不得入,則擔錢貝黍,自牆外投入,瓦溝為

今天子即位,乾隆元年,下詔罪狀王士俊,凡為開墾罷官者悉召見。詔入城,已二鼓,守者即夜出君於獄,入都,立軍機丹墀西槐樹下,大學士朱軾指示王大臣曰:“此勸鸿開墾之知縣李蘭山也!”願見者或擠不,則額手睨曰:“彼頎而,眼三角芒者,是耶?”少宗伯趙國麟,君同年士也,直其手曰:“李貢南有子矣!”悲喜為之泣。奉旨發安徽,以知縣用。晴江乞養家居,四年,闕,補潛山令,調肥,被劾去官。

晴江言曰:“兩漢吏治,太守成之;世吏治,太守之,州縣上計,兩司廉其成,督達於朝足矣,安用朝廷二千石米多此一官以惎間之?”晴江仕三十年,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,初劾擅官谷,再劾違例請糶,再劾阻撓開墾,終劾以贓,皆太守有意督過之,故發言偏宕。然或擠之而不,或躓而復起,或發而不振,亦其遭逢之有幸有不幸焉。而晴江自此老矣。

晴江有士氣,能吏術,岸然圭角,於民生休慼,國家利病,先臣遺老之嘉言善政,津津言之,若於天者然。好畫,畫松、竹、蘭、,鹹精其能,而搅常於梅。作大幅丈許,蟠塞夭矯,於古法未有,識者謂李公為自家寫生,晴江微笑而已。權知滁州時,入城未見客,問:“歐公手植梅何在?”曰:“在醉翁亭”。遽往,鋪氍毹再拜花下。罷官得噎疾,醫者曰:“此懷奇負氣,鬱而不之故,非藥所能平也。”

(21 / 29)
揚州八怪傳

揚州八怪傳

作者:丁家桐 類型:青春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