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毗達磨俱舍釋論25萬字全本TXT下載 全文免費下載 真諦

時間:2018-11-05 10:19 /青春小説 / 編輯:李凌
《阿毗達磨俱舍釋論》是作者真諦著作的古典仙俠、修煉、宗教哲學類小説,作者文筆極佳,題材新穎,推薦閲讀。《阿毗達磨俱舍釋論》精彩章節節選:趣向苦济靜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為上 若至此歸依 則解脱眾苦 ☆、第34章 是故信受歸依行。於一切受護為...

阿毗達磨俱舍釋論

作品字數:約25萬字

連載情況: 已全本

作品頻道:男頻

《阿毗達磨俱舍釋論》在線閲讀

《阿毗達磨俱舍釋論》第7部分

趣向苦

此歸依最勝

此歸依為上

若至此歸依

則解脱眾苦

☆、第34章

是故信受歸依行。於一切受護為入門。復有何因。佛於餘護中。立遠離萄玉。為學處。於優婆塞護中。立遠離胁萄。為學處。偈曰。胁萄最可訶。易作得不作。釋曰。胁萄於世間最可訶。為侵故。能引惡業故。萄玉不爾。若在家人。遠離胁萄。此事易作。遠離萄玉。此事難作。由不能行難行事故不出家。諸聖人於胁萄兴得不作護。

於餘生自不犯故。於萄玉不爾。是故於優婆塞護中。立離胁萄為學處。勿別轉生聖人犯優婆塞護分。何以故。決定不作。名不作護。若人已成優婆塞。方娶妻妾。此人於彼為得護不。説得。勿於一處得護。云何於彼不破護。偈曰。如受意得護。非於相續得。釋曰。如彼受護故意得護亦爾。受護故意云何。謂我今永離胁萄。非於彼相續。

謂我今不應作萄玉。是故受五戒人。以彼為依止。於離胁萄分得護。不從於彼離萄玉得。是故由成自萄玉。不違破護。云何唯離妄語。於優婆塞護。立為學處。不立離兩等。由三證。謂妄語最可訶。易作得不作。偈曰。通起妄語故。過一切學處。釋曰。於一切違犯學處中。若被檢問妄語即起。謂我不作。如此由妄語。通起墮犯無更起義。

故大師約此義。謂云何犯戒人。如實發顯示自失故。立離妄語為護。復有何因。於假制罪中護。不立為優婆塞學處。彼説立。偈曰。假制罪中唯。離酒釋曰。何因唯離酒為戒不離餘。偈曰。為護餘。釋曰。何以故。若人飲酒。則不能守餘護分。云何知飲酒是假制罪。無自罪相故。罪相者。若起染污心。方犯此罪。是名罪。有時唯作對治病。

意飲酒如量不令醉。若爾此心已成染污。本知此能令醉而故飲。非染污。由知如量不令醉故飲。一切毗那耶藏師説。飲酒是罪。如律文言。世尊云何應治病人。佛言。優波離。除罪。何者罪。是我為優婆塞所立學處。複次釋迦病時。世尊不許飲酒。複次經言。比丘若人説我為師。由茅端酒亦不應飲故。知飲酒是罪。複次聖人已轉別

不犯此故。如殺生等。複次由説此是惡行。阿毗達磨師説。不爾。何以故。有時為病人許開假制罪。而重遮飲酒。此何所以為離非所許應至故。能令醉量不定故。是故由茅端飲亦不許。非聖人所犯者。由諸聖人慚失念事。因此失念。是故一滴亦不許飲。以量不定故。譬如惡毒。説惡行者。放逸依處故。是故於中立放逸依處名於餘處不立。

彼處自罪故。若過量數習。世尊説由此入惡。是義云何。由習此數數惡行相續生故。能引業故。得生惡。酒酒類令醉放逸依處。此句有何義。酒謂飲酒。酒類謂餘物酒。此二有時未至及已度令醉位。不名令醉。為除此故。説令醉檳榔子。及俱陀婆谷。亦能令醉。為除此故。説酒及酒類。雖是假制罪。為顯因緣。令殷重急除。

故説放逸依處。一切惡行所依故。是三種戒。謂波羅提木叉。定生。無流。從此因若得一戒。為得餘二戒不。説非。若爾云何。偈曰。從一切二。現得木叉護。釋曰。界戒。謂波羅提木叉護。從一切者。謂分。從二者。謂眾生名非眾生名。又罪處假制罪處。從現者。謂現世五十二入十八界。從此得波羅提木叉戒。何以故。

緣眾生為境起故。是故不從過去未來。得去來二世非眾生數故。偈曰。從本恆時。得定無流護。釋曰。從本業。得定生護及無流護。不從分及分生。何況從制罪生。從一切時入界所得。謂過去現世未來。因此故立四句。有入界從彼得波羅提木叉戒。不得定生及無流戒。應如此廣説。第一句者。從現世分從制罪處。第二句者。

從過去未來本業。第三句者。從現世本業。第四句者。從過去未來分。此護不護。為皆從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得為有異。若約決定得。偈曰。於眾生得護。由分因不定。釋曰。護從一切眾生得。不從一分眾生得。從分不定。有人從一切分得護。謂受比丘戒。有人從四分得護。謂受所餘諸戒。業是一切護分。由因有義從一切得。

有義不從一切得。若立無貪無嗔無痴為護生因。即從一切得。彼不相離故。若立下中上故意。為護生因。則不從一切得。三品不俱起故。今定立因為生因。應論此義。有住護人。於一切眾生有護。不由一切分。不由一切因。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。受優婆塞及沙彌護。有人於一切眾生有護。由一切分。不由一切因。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。

受比丘戒。有人於一切眾生一切分一切因得護。若人由三品故意。受三種護。有人於一切眾生。由一切因得護。不由一切分。若人由三品故意。受五戒八戒十戒。若不從一切眾生。如此護則無。何以故。由此人隨遍一切眾生。於善故意中住方得護。異此不得故。云何如此。惡意不絕故。若人不作五種定分別。乃得波羅提木叉護。五定分別者。

謂眾生分處時緣。於某眾生我離殺等。是名眾生定分別。於某分我持。是名分定分別。於某處我持。是名處定分別。我持此護乃至一月等。是名時定分別。除鬥戰事。是名緣定分別。若人作如此受。唯得善行不得護。於非所能境。云何得護。由不損害一切眾生命。善故意受得故。若從是所能境得護。此護則有增減。所能非所能互相轉故。若爾離得舍護因緣得護舍護。

此義自成。毗婆沙師説如此。有餘師説。此義不應爾。何以故譬如草等未有有時或時枯。滅護無增減義。於所能非所能眾生。互相轉時。無增減義亦爾。是義不然。眾生牵欢有故。草等不有。若眾生般涅槃永不有。云何護增減義不成。是故此救義不可然。言義則為善。若爾於佛所一切已般涅槃眾生。出世諸佛。從彼不得波羅提木叉護故。

云何佛戒減佛戒。此義不成。從一切眾生得故。若彼眾生設在。從彼亦應得説。能令得護因義已。不護云何得。偈曰。不護從一切。一切分非因。釋曰。不護者。從一切眾生得。從一切業得。何以故。無不護人由不不護。成不護不由一切因。一時下品等不俱起故。若人由下品心得不護。此人由上品心。亦得斷眾生命。此人與下品不護相應。

亦與上品殺生等無相應。由中上。品心亦爾。此中是人名不護人。謂殺羊。殺。殺豬。捕。捕魚。獵鹿。偷盜行。刑戮人。獄卒。縛象人。煮人。網捕人。主將軍。斷事人。如此等人。約義皆是不護。住於不護故。名不護人。彼有不護故。名不護人。此義可然。謂諸護從一切眾生得。於一切眾生。由善利故意受持故。殺羊等人。於拇潘妻子等中。

無損害心。為救自壽命。亦不樂損。彼云何言從一切眾生得。至等若轉生成羊等。彼亦能殺。何以故。知彼未成彼等。是故不殺。若至等成聖人更為畜生。無有是處。從彼云何得不護。若由觀未來世事從現世相續生不護。羊等於未來應成兒等。從一向不殺。云何於現世相續得不護。若人於眾生恆起損害意。從彼無不護。此執有何義。此義於至等同。

此人於彼無損害意。而從彼得不護。此義復云何。若有殺羊等人。於一生中不與不取。於自妻知足。於妄語喑啞。云何由一切分得不護。善故意故。若義應由言語得顯。彼能以顯示。若爾有人受學處。或二或三。此義云何。一向無不分不護及一處不護。毗婆沙師説。

☆、第35章

如此隨受故意。不分及一處。皆得不護。受護亦爾除八分護。經部師説如此。由如此量。遮防善戒惡戒故。説從此得不護已。云何得不護。此義未説。今當説。偈曰。得不護由二。自作及受。釋曰。不護由二因得。若生彼家。由自行殺生等事。若生餘家。由受此業。謂我等應行此業。為立資生。由此二因故。不護得生。偈曰。得所餘無

由田受重行。釋曰。有如此相田。於中由唯施阿藍等生善無。如有攝福德業處説。複次自誓受善行。若未禮佛。我誓不食不眠。若齋及半月一月中。我當恆施他食。如此等。由此受善行無恆流。有如此故重心行善惡諸業。從此更生無。説由此能得護不護已。舍護不護今當説。此中偈曰。舍護木叉調。由舍學處。由二轉生。由斷時盡。

釋曰。木叉調者謂波羅提木叉護。能調伏庸卫業故。有四因能捨波羅提木叉護。除優波婆娑護。一由故意。於有解人邊舍所學處。二由舍聚同分故舍。三由一時二俱起故舍。四由善斷故舍。優波婆娑護。由四因故舍。復由夜盡故舍。此為五。故説舍因有五。何因由此五故舍。由生有受故意相違故。依止不住故。依止異故。

緣起斷故。引如此量故。偈曰。餘記大燒。釋曰。有餘部説。有四種大燒燃罪。由隨犯一罪。即舍比丘及沙彌護。偈曰。或由正法盡。釋曰。有餘師説。由正法滅盡時。一切學處戒壇羯磨一切舍離。偈曰。罽賓師説犯。有二如負財。釋曰。罽賓國毗婆沙師執説如此。若人犯本罪。不捨比丘戒。何以故。由东贵一處舍一切護。此不應然。

犯別學處。餘學處斷。無如此義。雖然此人有二種。有戒有破戒。譬如有人有財物而負他債。發顯示此罪已。還得清淨戒。無復破戒。譬如有人還他債已更財。若爾云何。佛世尊説。此人非比丘。非沙門。非釋子。從比丘護沙門義斷。墮滅退故。説名波羅夷。約真實比丘故説此言。今不計命大過事起。何者不計命大過事。是佛世尊立為了義。

汝翻此為不了義。於破戒與緣。於多煩惱人。為作犯緣。云何知此言是了義。此言於毗那耶中是決判説。毗那耶雲。比丘有四種。一名比丘。二自稱比丘。三乞者比丘。四破煩惱比丘。於此義中四羯磨受戒。説為名比丘。此人先是真實比丘。成非比丘。無如此義。是汝所言。由犯一處。所餘不失。此中大師已與決判。譬如多羅樹。於頭被斫。

更不生荑。不應成老。不應成。不應成大。世尊作如此譬。顯何義。如此由破一分本故。所餘護無更生起義。若人犯本罪最重。能破一切比丘行。與最重無慚相應故。此人即斷一切護本。是故舍一切護。此義應然。何以故。於大眾食及住處。佛不許此人啖一段食。踐一跟地。此人大師所擯出一切大眾事用外。約此人佛復説言。

汝等應滅除甘蔗栽。拔棄空樹。簸卻無實谷。汝今應遮斷。非比丘自稱為比丘。於此人比丘法何相。如相是相。雖然不無比丘法。何以故。佛世尊説。準陀沙門但四。無有第五。四者。一生。二説。三活。四污贵蹈。有如此説。此人唯相貌為餘故。説為沙門。譬如燒木枯池鸚鵡臆贵種子火佯弓眾生等。若由破戒成非比丘。不應成與學比丘。

我等不説。一切犯戒人。由犯戒事。即成波羅夷。若波羅夷人。必定非比丘。有餘人由相續勝異。雖犯而非波羅夷。由一心不敢覆藏故。法主安立律義如此。若波羅夷非比丘。云何不更許出家。由相續為最重無慚。於護不能生故如焦種子。不由觀有比丘法故。何以故。此人若已舍戒。亦不許更出家故。於此毀損。功用何益若人已成如此。

猶名比丘。勿然此為比丘義。由正法滅盡毗那耶羯磨無故。不更得新護。若已得不捨。複次定生護及無流護。棄捨云何。偈曰。由度地及退。棄捨定得善。釋曰。一切定得善法。由二因緣舍離。或由受上地生度餘地。或由退上定墮下地。或由舍聚同分。複次如界定得善。由度餘地退及棄捨。偈曰。無亦爾。釋曰。於無界定得善。約度餘地及退亦爾。

唯無定戒。偈曰。聖得果練退。釋曰。無流善由三因緣故棄捨。由得果棄捨牵蹈。由練棄捨下劣雨蹈。由退棄捨上品。或果或於果勝。棄捨諸護法如此。偈曰。舍不護得護。生故。釋曰。有三因緣。能斷除不護。一由得護。謂受持護。或得定生護。由昔因緣故得定。一切不護皆斷絕。對治大故。二由棄捨不護。由依止破滅故。

三由二俱起棄捨不護。依止異故。若人舍杖網等。由不作意故。雖舍離緣起。若不受對治護。不護無斷義。譬如離病緣起。不良藥重病不差。義亦爾。是不護人。若受優波婆娑護。為從護入不護。為從護入非護非不護。有餘師説。還入不護。以舍意不定故。譬如赤鐵更還青。毗婆沙師説。是義不然。若人更行先事。還入不護。

由此至得隨屬有故。複次異護不護無云何棄捨。偈曰。疾心受行物。命斷舍中。釋曰。由善心強疾。或由煩惱必強疾。能引無生。此心若斷無即斷。譬如陶師轉及放箭等行。由受心斷無亦爾。若人舍受心。謂勿如此受由行事斷此亦斷。如本所作事即若不更行。由物斷此亦斷。何者物。謂支提園眠坐延多羅網等類。由壽命斷。

或由善斷。此亦即斷。若人作斷善。由此六種因即棄捨。此中無偈曰。界無斷上生舍。釋曰。若界中一切非岸兴善。由二種因棄捨。謂善斷。及生界。偈曰。由對治生故。舍無染污。釋曰。一切非岸兴染污。由對治故棄捨。是種類應除。是對治種類能滅。由此對治生即棄捨。染污及伴類不由別方。複次何眾生中有不護有護。

偈曰。人不護除。二黃門二。鳩婁。釋曰。唯人有不護。於餘無。於人中除生成黃門橫成黃門二。及北鳩婁。偈曰。護亦爾。天亦。釋曰。護於人有除。如所除。於天亦有護。故二有護。云何得知黃門等無護。由經及律。經言訶那。若人在家沙遗丈夫。與男相應。歸依佛。歸依法歸依僧。亦説此言。願大德憶持。

我今是優婆塞。訶那。唯由此量。此人成優婆塞。於律亦有文。律言如此等相人。汝等必應除。復由何因故。於彼無護。二依止過量故。正思簡擇相續無能故。下品慚亦無故。是故無護。若爾何故無不護。於惡中依止不定實故。若是處有護。是處則有不護。二相對治故。北鳩婁人。受及定心不有故。於惡無作故意故。是故無護亦無不護。

於惡云何無護無不護。無極重慚故。由與此二相應及故。方得護不護。複次彼依止。有如此失。轉成瘠田。謂二黃門二。惡眾生於此依止。護不生。不護亦不生。譬如於醎澀瘠田苗嘉不生草亦不生。於經中雲何言。比丘有卵生龍。於半月八。從龍宮出。受八分相應優波婆娑。此行但是善行。於彼無護故。是故唯於人天有護。

復於中偈曰。人三。釋曰。人中一切三護皆有。謂波羅提木叉等三護。偈曰。生玉岸界天。定護。釋曰。若諸天生玉岸界。有定生護。於上界則無。偈曰。復無流。除中定無想。天及無界。釋曰。無流護生玉岸界天有。除中間定無想天及無界。若生無界諸天。由至得有定護及無流護。不由現有。從此向。由依分別説業故。

如經中略説業。今當廣分別説業有三種。謂善惡無記。此中偈曰。平不平異業。善不善異二。釋曰。此是善等相。若業平安立為善。若果報可。若能令至涅槃。是名平安。暫永二時能救濟苦故。若不平安。説名不善。為對治平安故。若業果報。非可及能障解脱。異二業。非平安非非平安故。是故應知。非善非非善。此言何義。以無記為義。

複次偈曰。福非福不。苦受等復三。釋曰。復有三業。謂福德業。非福德業。不業。復有三業。謂有樂受業。有苦受業。有不樂不苦受業。此中偈曰。善業福德。釋曰。於界善業。由能清淨故。由能數引可報故。説名福德。偈曰。上界善不。釋曰。界無界善業。説名不為不爾耶。佛世尊説。三定有。於中是覺是觀。所餘諸行。

諸聖説名。廣説如經。約彼定有過失。故説如此。是三定等。於不經中。約能成不善緣。或説名不。復有何因。此定實有。有時説為不。偈曰。由業於自地。約報不可。釋曰。若界業。約果報有義。云何報。於處無定故。是業已。於餘亦得熟。復有業已別天聚同分。於余天聚同分亦得熟。何以故。是業能砾岸塵等。

於天上應熟。此業有時。由隨別緣。於人畜生鬼神中熟。若界業。於餘地無因緣得熟。由果報於處定故。是故説名不。非福業者。於世間明瞭。謂非善若義世間所成。於中何須作功用。分別説福德等業已。有樂受等業今當説。偈曰。樂善至三定。釋曰。若業是善。説於樂受好。此業乃至三定。何以故。樂受地但極於此。是故界及三定是彼地。

過此偈曰。向上善非二。釋曰。過第三定向上。一切善業。於不苦不樂好。於中無苦樂果報故。偈曰。於界惡業。立名有苦受。釋曰。界言。為顯唯於界有。餘處定無。此等業不但受為果報。受資糧亦是果報。偈曰。餘説下有中。釋曰。有師説。是中業能不苦不樂受。從第四定以上有。於下地亦有。何因知有。偈曰。中間定報故。

釋曰。若不爾。中間定業應無果報。或於中間定有別類業。於中無苦無樂故。中間定業。於定樂是其報。餘師説如此。復有餘師説。此業決無定為報。此執與阿毗達磨藏相違。何以故。於彼藏有如此文。文言。為有如此不。由此業以心法為受。為此業熟果報不。有。謂無覺善業。偈曰。無牵欢報熟。由佛説三業。釋曰。於經中由説此文。

有三業果報熟無不。有。有樂受業熟為果報。有苦受業心及心法熟為果報。有不苦不樂受業非心相應法熟為果報。是故於下地有不苦不樂業。若離界。於餘處此三業無一時俱熟。此業為善為非善。是善而羸弱。若爾説樂善至三定。復説若果報可。若能令至涅槃。是名善。則與此言相違。此説應知從多。此業不以受為。云何説有樂受等。

於樂受等好故。説有樂受等。複次是此業樂必應受。此受受何法。是樂報應受報。樂於此業中有故。複次由此業應受樂報故。説此業有樂受。譬如散有苦受業。有不苦不樂受業。應知亦爾。偈曰。自及相應。境界與果報。或由令現。受義有五種。釋曰。受若約義有五種。一自受。謂苦樂等。二相應受。謂觸。如經言。應受樂觸。三境界受。

謂六塵。如經言。由眼見。是人受不受岸玉。如此等。何以故。由受故緣此境界。故説受此境。四果報受。謂業受。如經言。現法受業。生受業。受業。不定受業。五現受。謂隨與一相應。如經言。是時受樂受。是時中二受皆滅離。何以故。是時樂受生。餘受不得生。由彼應受此受。若現可説能受此受。是故由應受果報。説應受樂業。

苦等亦爾。偈曰。此或定不定。釋曰。此應受樂受等三業。應知各有定不定。由此不必應受故。偈曰。復定受有三。現等受報故。釋曰。定業有三。謂現法應受。生應受。應受。此三種定業。不定受業。故成四種。

☆、第36章

中分別業品之三

偈曰。復有五種業。釋曰。復有餘師説。業有五種。不定受業分為二。謂於報或定。於報或不定。此中現法應受業者。於此生造業。即於此生熟。生應受業者。於此生造業。於第二生熟。應受業者。於此生造業。從第二生熟。有餘師説。現法應受業果報。於餘生亦有。由隨此功立名故。勿最強業果報劣薄。毗婆沙師不許此義。何以故。

彼説有業果報近果報非勝。有業翻此。譬如外種子。葵三月半結實。麥等六月結實。偈曰。餘師説四句。釋曰譬喻部師。説有四句。有業於位定於報不定。若業現報於報不定。有業於報定於位不定。有業二處皆定。若現報等於報亦定。有業於二處皆不定。若業不必應受。於報亦不定。於彼人此業成八種。現報有二種。定不定乃至定不。定亦爾。

彼説現報等為定。第四不定。於一剎那中。得引四業。俱起不得。云何得。於三他自行胁萄。此四若一時究竟。是四業中。偈曰。引聚同分三。釋曰。何以故。此現報業。不能引聚同分。現有同分故。於何界何中。幾種業可引。偈曰。一切處四引。釋曰。於三界及一切中。四種業皆有引義。此四或善或惡。此引如相應。此開今更立遮。

偈曰。地獄引善三。釋曰。於地獄中三種善業有引。現報無引。於中無可報故。偈曰。凡於離處。堅不引生報。釋曰。凡夫人若於此地已得離。若堅住無退失於此下地中。不得造生報業。能造餘三。偈曰。聖不造餘報。釋曰。堅言流至此句。若聖人於此地已得離。無復退墮。不能造二業。謂生報及報。何以故。此人不能更下地生故。

但能造現報業及不定報業。於隨現生處。偈曰。玉遵退不造。釋曰。若聖人有退墮。已離界及有。於此二界不得造生報及報業。何以故。此人已退果。無舍壽義。此義當廣説。於中有引業義不。有。偈曰。二十二種業。於引。釋曰。若界中。能引二十二種業。此云何。胎位有五。謂柯羅邏。頞浮陀。俾屍。伽訶那。波羅舍佉。

已生位有五。謂嬰兒童子少壯中老。於此位中中眾生。有時引柯羅邏受業。或不定或定。乃至老位應受。及中中應受。偈曰。此業但現報。釋曰。此中所引業。定有十一種。應知必是現報。何以故。偈曰。彼是一果報。釋曰。此聚同分。唯有一一業所引故。是中聚同分。及中翻欢類十位。是故不説別業。由此二同生報業所引故。

復有何相應。知此業是定。偈曰。重及淨心。或是恆所行。於功德田定。能損自潘拇。釋曰。是業由重所造。或由重善心所造。或恆時所行。或於有功德田所起。應知此業必定此中有功德田。謂三或人差別。人差別者。若人至果勝類。或定勝類。此中若無重心。及重善心。此業或善或惡。必成定業。若恆所行亦爾。複次若依自潘拇

以率爾心造隨類違損業。此業亦必定受報。餘業則不定。複次現法應受業。其相云何。偈曰。此業成現報。由田意勝異。釋曰。現報業者。或由田勝異成。如傳説。有一比丘。於大眾中行女人言。故現即轉成女。此傳有文。由故意勝異者。如傳説。有一黃門。由解脱牛黃門事故。現即轉成男。複次偈曰。永離地故。釋曰。若業或善或惡。

依此地生。由永離。此地此業。則成現報業。此業何相。偈曰。若業於報定。釋曰。若業於果報定。於位不定。此業是所説現報業。若業於餘位中定。此業定於餘位中與報。有此業人無離故。若不定云何。此業無報。由永離故。此田何相。於中所造業。必定得現報。若總説。大比丘眾以佛為現上首。若約人差別有五。偈曰。滅定無諍慈。

見羅漢果起。於彼損益業。果於現法受。釋曰。若人出無。心定觀。即得最極心靜。由此定似涅槃故。此人因此定。如往還於涅槃。若人出無諍三提。觀無量眾生。無諍利益。善意所隨逐最盛。無量福德燻修所。相續正起。若人出無量慈觀。無量眾生安樂善意所隨逐最盛。無量福德薰脩所相續正起。若人出四諦觀。見諦所破滅盡無餘。

故新得轉依。清淨相續即起。若人出阿羅漢果觀。修所破滅盡無餘。故新得轉依。清淨相續即起。是故於此五人或作善利益事。或作惡損惱事。此業果報。於現世必定應得。餘人所修得。未究竟故。若出未圓果觀。新得轉依清淨不爾。是故彼不及人福田。若果報受為勝。是故此義應思。有業但以心受為果報非受不。有業但以受為果報非心受不。

説有。偈曰。若善業無覺。許受為果報。此受是心法。釋曰。無覺業者。從中間定乃至有。此無覺善業。唯以心受為果報。云何非受。此受必與覺觀俱起故。偈曰。若惡唯受。釋曰。若惡業定以受為果報。云何心受非彼報。此業以苦受為報。若苦受在心地則成憂。此憂非果報。於已説。若爾眾生有癲狂。此癲狂於何心有。

復由何因生。偈曰。心癲於心心。釋曰。心心謂意識。何以故。若人在於五識。則無癲事。五識無分別故。偈曰。此從業報生。釋曰。此心癲。從眾生業報生。若人以物咒及增加所作。散他心。或不均玉眾生。令飲毒飲酒。或恐怖眾生。於獵等時。或在礦等處。縱火焚燒。又以坑阱陷墜眾生。或由余業令眾生失念。因此業報。此眾生於未來世心則癲

復有別因。偈曰。怖打不平憂。釋曰。怖者。諸鬼神作可畏形相來。此人見即驚怖。打者諸鬼神。因人惡行起憎恚心。於此人末作打拍事。不平者。風熱淡互相違反。令四大皆不調適。憂者。如婆師絺等。若意識癲。此心癲。從業報生。云何言心受非果報。我等不説此心是果報。何為四大違損是果報。從此心起故。説心從果報生。

由業所生四大不平等。故心狂。不自在失念。説此心名癲狂。若作如此四句得成。有心狂故。非散故。廣説應知。狂非散者。心不自在無染污。散非狂者。心自在有染污。狂亦散者。心不自在有染污。無狂亦無散者。心自在無染污。何眾生有狂心。偈曰。界除鳩婁。釋曰。於界中有。唯除北鳩婁。何以故。於天中亦有狂天。

何況於人畜生鬼神中。地獄眾生皆恆狂。是彼眾生萬種損惱恚害。末量重難忍。苦受所。於自亦不了別。何況能識是非等事。何心何啼天地獄傳此中應説。於聖人亦有心狂。由四大不平等故。除佛世尊。若約先定業。受報已畢。若約不定業則無果報。不由怖畏。已度五怖畏故。不由損害。永無惡行能生鬼神憎恚心故。不由憂惱。

證見法如實故。複次於經中説有三曲。曲意曲。復有三西庸西卫西西。復有三澀。澀意澀。此中次第應知。偈曰。説曲西澀業。諂曲嗔生。釋曰。若業從諂麴生。説名曲業。類故。意曲業亦爾。若業從嗔恚生。説名庸西業。忿怒類故。西業亦爾。若業從貪生説名澀業。染污類故。意澀業亦爾。

偈曰。黑等差別。復説業四種。釋曰。有黑業黑果報。有果報。有黑業黑果報。有不黑不業不黑不果報。生能滅盡餘諸業故。偈曰。非善玉岸有。善次第應知。黑有二業。能滅彼無流。釋曰。非善業者。一向名黑。本黑故。果報亦黑。果報非可故。此業唯界。有界善業一向。非黑所雜故。果報亦。果報可故。

云何不説無界業。若是處有二種果報。謂中。有三種業。謂庸卫意。此中説黑業。餘處不説。有餘師雲。此亦於餘經中説。界善業名黑業。非善所雜故。果報亦黑。果報相雜故。若分別此業。須約相續。不得約。何以故。無一業如此種類及果報。此業是黑即是。無如此義。互相違故。若爾惡業為善業所雜故。應成黑業。

惡為善所雜。此義不成。於界中惡強故。唯善可雜。由弱故。無流業者。若起能滅盡此三。何以故。此業非黑。無染污故。非。無果報故。此不言。是不了義説。有別意故。佛世尊於大空經中。依無學法説。阿難如此法。一向一向善一向無訶。於阿毗達磨藏中説。何者為法善法及無覆無記法。無果報者。不墮於界故。與生相違故。

一切無流業為悉能滅等三業不。不。此云何。偈曰。於法忍離。於八次第。十二種故意。此能滅黑業。釋曰。於見諦中有四法忍。於離玉玉界中有八次第。於此中是故意有十二種。此業一向能滅黑業。偈曰。於第九故意。能滅黑業。釋曰。於第九離界次第故意。能滅黑業及黑業。偈曰。業離定。次第生。釋曰。

若人定定作離。是第九次第。此中有四種故意。一向能滅業。云何但第九次第。能滅業。不由余。此善非自滅。已滅可更現故。雖然緣彼為境滅故。故説彼滅。是故乃至餘一品。猶以彼為境未滅。未可説彼已滅。偈曰。餘説地獄報。及受報二。釋曰。有餘師見。應受地獄報業。離地獄於界餘應受報業。次第應知。

是黑業是黑業。何以故。唯地獄定是惡業報故。説受地獄報業名黑業。離地獄於界餘中。有善惡業報。是故受彼報業。名黑業。偈曰。餘説見滅黑。釋曰。有餘師説。見諦所滅業名黑業。與善不相雜故。偈曰。餘業黑。釋曰。界業異見諦所滅業。名黑業。此異云何。謂修所滅。何以故。此業有善有惡。於經中説。有三牟那。

牟那牟那意牟那。此中偈曰。無學庸卫業。意應知次第。三牟那。釋曰。無學庸卫二業。名庸卫牟那。無學心名意牟那。非意業。何以故。心是真實聖者。此由庸卫故定可比量。複次此庸卫二業。離惡為。意業但思。非有故。不能比量為離。故説牟那。是故唯心能離故。説名牟那。云何説無學不説餘。阿羅漢是真實聖者故。一切或言分別滅故。

偈曰。三淨。釋曰。於經中説。有三種清淨。謂清淨。清淨。意清淨。此三種清淨。偈曰。一切三善行。釋曰。一切善行。名清淨。一切意善行。名意清淨。能除遮惡行及污故。或暫或永。此正説何為。眾生信樂牟那及清淨。為令思量遠離故。經中復説有三種惡行。偈曰。惡庸卫意業。説名三惡行。釋曰。庸卫意業若不善。

次第應知。名庸卫意惡行。偈曰。非業貪嗔等。説意惡行三。釋曰。亦有惡行非業。謂三意惡行別類。非故意故。譬喻部説。貪等名意業。於故心作。經中説。若執如此業成一。若爾何有若成業。無如此義。於經中由故意因。此門起故。大師由彼顯故意。毗婆沙師説如此。若不爾。業成一。十二緣生分。則不成就故。不許如此。

由此於果報非可。聰慧人所訶故。説庸卫意行名惡行。偈曰。翻此名善行。釋曰。由翻惡行應許為善行。謂善庸卫意業。及無貪無嗔正見。無利益損惱他事故。云何正見見得成。善惡為損益本故。是所説惡行及善行。此中偈曰。

☆、第37章

由攝彼西品。故説十業。如理謂善惡。釋曰。所説惡行及善行中。由攝明瞭易知善惡二業。是故經中説十業。如理應知。若善從善行出。若惡從惡行出。於中何惡行及善行非所攝。於惡業中。是惡行一分非所攝。謂分。所餘染污亦爾。此非西顯故。若惡行。能令他失離壽命財物妻妾。説名業令他分別離此故。於惡行別立意惡行一分名故意。

於善業中。是善行一分非所攝。謂牵欢分。及離飲酒等。佈施供養等。善行如語等。意善行如故。意如此業中。偈曰。六惡有無。釋曰。唯六不善業。定以無。謂殺盜妾語兩無義語。若他作。無本有故。偈曰。一二種。釋曰。胁萄恆以有。何以故。此自所成就故。若令他作歡喜。不如自作故。

偈曰。作。釋曰。是六種業。若自作亦各二種。謂有。若正起有時彼即。則。若起有用欢。但是無。若善業。偈曰。七二種唯善。釋曰。善有七業。必定二種。謂有。受所得戒依屬有故。偈曰。無從定生。釋曰。定所生定無流所攝諸護。説名定生。彼唯無。但依屬心故。偈曰。近方

釋曰。業蹈牵。必有。偈曰。無或有無。釋曰。若最重上心所污味心清淨。作方加行。則有無。若異此則無。偈曰。分則翻此。分三生。釋曰。翻分方義。應如是業蹈欢分。何以故。此分必無。有或有或無。若人已作業更起同類法。則有有。異此悉無。複次此業蹈牵分。分。

從何位可得安立。譬如有人谴收。從牀起捉直行往彼所。揣觸其即買牽還。將入屠所就殺之。即捉仗與一下手或再下手。乃至未令命斷。名殺分。是事能令命斷。此中是有用庸業。共一剎那起。是名本業。何以故。由二種因緣。是人為殺生罪所觸。由作加行及果究竟故。從此剎那剎那。悉是業蹈欢分。乃至治洗販賣。

或煮自食稱讚其美。如此等有剎那。悉成分。如此於餘六業中。分義。如理應知。不平貪等三無牵欢分。由現起即成業。汝今應説此為是眾生正在有有成業。為已成業。若爾何有。若所殺眾生正在有。能殺及令殺人。若共一時。應有犯殺生罪。悉檀義不爾。若已成業。是悉檀所説。謂若由此害事。

能令彼離壽命。是有用庸業。及共一剎那起無。是名業。此言不應説。複次於阿毗達磨藏中説。為有如此義不。是眾生已被殺。是人未離殺生事。有。譬如已令此眾生離命。能殺加行未舍未息。此中分由分名説。此文句與毗婆沙義相違。是本此時中未滅故。是故如無失理。應許如此。云何無失。此中用分名説本。此則無失。

若爾如此相有。云何成本業。云何不成。無能故。若爾無云何成業。是故加行果成就時。此二成業。業者。有時是餘業蹈牵分。或是餘業蹈欢分。是殺生事位。有時成業。有時成分。譬如有人殺怨家。作惡方術殺谴收祠鬼神。或由偷他物。或於彼胁萄。共彼人殺怨家。或説妄語兩卫阵語。破彼友隨多少能為救護者。

或於彼起不平貪。或於彼生嗔。或為殺彼增常胁見。如此於餘業。如理應思。貪等不應成分。何以故。若由唯發起心。是人正行分。無如此義。若離行事經中説。比丘殺生有三種。一從貪生。二從嗔恚生。三從無明生。乃至見亦爾。此經中如此殺生相云何。殺從貪生者。若為得彼分。為得物。為戲樂等事。令他失命。或為救濟自及自眷屬。

從嗔生者如為報怨。從痴生者。如大祠舍施人。由行善法意故。又如諸王。隨法文句量故。行重罰怨家及惡人。諸王得生大福德。又波屍國人殺業亦從痴生。何以故。彼説如此言。若二老困。及有重疾。必應為捨命。有頻那柯外説。蛇蜈蚣齧毒等。恆能傷害人。此必應殺鹿羊牛等。為供人庖廚故受生。若殺無失。若殺生從見生。亦是從痴生。

盜從貪生者。隨其所不與而取。或為得別利養重好名。為救濟自及自眷屬。從嗔生者。如為報怨。從痴生者。如諸王由隨法文句量。為罰惡人故奪其物。又如婆羅門言。一切物梵王已舍與婆羅門。由婆羅門弱。諸蠻謾取受用。是故若婆羅門奪取奪取自物。若食食自物。若遗遗自物。若施施自物。於彼無非他財想。若盜從見生。亦是從痴生。

胁萄從貪生者。於他妻妾先起貪方行胁萄。及為得利養重。為救濟自及自眷屬。從嗔生者。如為報怨。從痴生者。如波屍國人娶等事。又如於瞿娑婆祠中。有餘女犀去齧草。是人行著其。或著姑同姓等。又如頻那柯外説。女人如臼花果熟食路等。妄語等從貪嗔生如。妄語從痴生者。如皮陀言。

戲笑及女人

並救命

救財故妄語

梵王説無害

若妄語從見生。亦是從痴生。兩等若從見生。亦是從痴生。一切從四皮陀所出論言。皆是無義語。不平貪等。云何從貪等生。偈曰。從彼次第生。貪等三生。釋曰。從貪次第生故。説彼從貪生。從嗔次第生故。説彼從嗔生。從痴次第生故。説彼從痴生。説惡業已。善業云何。偈曰。善業蹈牵欢。無貪嗔痴生。釋曰。共分。

一切善業。從無貪無嗔無痴生。善故意所生故。此善故意。必定與無貪等三善相應故。分等三其相云何。此中若遠離惡業蹈牵分。即是善業蹈牵分。若遠離本即是本。若遠離分即是分。譬如沙彌受大戒。入不共住禮拜比丘。請優波陀訶。乃至説一羯磨。及第二羯磨。此名分。第三羯磨竟時。是有業共一剎那無。是本業從此

乃至説四依。依此本所有有業及無業。乃至相續未斷。是名分。是所説言。非一切業由貪等究竟。此中何業。由何惡得究竟。偈曰。殺生嗔惡。成就皆由嗔。釋曰。殺生嗔恚惡。必由嗔得究竟。舍心澀心現。此三得成故。偈曰。胁萄盜。由貪故究竟。釋曰。由貪故。胁萄偷盜得成就。偈曰。見由無明。

釋曰。若人起最重品痴。能成就見。偈曰。許所餘由三。釋曰。何者為餘。謂妄語兩無義語。此三由三惡。隨一成就。或由貪或由嗔或由痴。是業約四節所説。謂三三一三。如此次第應知。偈曰。眾生受用依。名及名聚。釋曰。殺等依止眾生起。胁萄等依止受用物起。見依止名起。妄語等依止名聚起。若人起定心。為殺彼人。

或與彼同時。或在彼牵弓。為有本業不。偈曰。俱牵弓。無。釋曰。是故顯此問。若人行殺生事。果亦究竟。不犯殺生罪。有如此義不有。若能殺人。或在牵弓。或同時。若爾何因所殺人猶活未。殺者與殺生罪不相應。若殺者同時亦不相應。云何不相應。偈曰。別依生。釋曰。由此依止。於彼行殺事。此依止已斷滅。有別依止生。

異先聚同分。此依止不行殺事故。是故無與業相應義。複次若為殺他故。集眾為軍。或掘坑或獵或偷破。多人聚集同為此事。於中一人若行殺生事。何人得殺生罪。偈曰。軍等同事故。悉得如作者。釋曰。如作者犯罪。如此一切人同犯一罪。共一事故。若由義此彼更互相殺。若人由他蚀砾引令入中。是人亦與此罪相應。若人依此誓去。

謂隨有命為救自命。我亦不殺。唯除此人。若人自作殺生事。此行幾量成業。乃至見。成業此相應説。偈曰。殺生有故意。他想不殺。釋曰。若人有故意。我必應殺彼。於彼有彼想。唯殺彼不漫殺餘。由此三義殺生成業。若爾有人。心疑不決而殺生。謂此為是眾生。為非眾生。為是彼為非彼。此人於殺已決方殺。謂若是若非我必須殺。

此人已作舍心。若殺生得殺生罪。於剎那剎那滅五中。云何斷波羅那。此名有何義。以風為義。此風依依心起。若人斷此風。譬如風滅燈光手滅鈴聲。斷此風亦爾。是名斷波羅那。或以命為義。是一剎那命。正生。若遮礙此。即犯殺生罪。異此不犯。此命屬何人。由命斷彼。説此命屬彼人。何物為彼。此義於破説我中當共思量。

佛世尊説。

暖及識

若三棄捨

彼舍即永眠

如枯木無覺

☆、第38章

是故有命雨庸名活。無命雨庸。尼乾陀子説。若不以知為先殺生。殺者亦得罪。譬如不以知為先觸火亦被燒。於彼若遇見他及觸。此義亦應然。拔尼乾陀子發。彼修苦行。彼税章弓。施主應得罪。及胎互為困苦因故。犯罪人由與殺事相應故。如火燒自依。若人他殺。不應得罪。譬如他觸火。由故自不被燒。無意土木等亦應得罪。

如屋倒殺生故。又於犯罪理。不應但由立譬得成。説殺生罪已。偈曰。偷盜於他物。闇取屬己。釋曰。不言流。若人由強。或由闇竊取他財物屬己。於他物中若有取意。由由暗除取。因此量成盜業。若盜藪波物。從佛得罪。何以故。一切供養物。於般涅槃時。佛世尊悉已受。有餘師説。若人能護此物。從此人得罪。若掘窖得無主物。

從國主得罪。若人偷回轉物。若已作羯磨。從至不共住人得罪。若未作羯磨。從一切佛子得罪。偈曰。行非行胁萄。説此有四種。釋曰。四種行不應行名胁萄。一行不應行。謂他所攝。若潘拇瞒。二行不應行。謂非分。若自於下。三行不應行。謂非處。若處。支提處。修梵行處。四行不應行。謂非時。若自有胎時。飲兒時。

受護時。若由夫聽許故得護。此為非時。餘部説如此。不言流。若往他所。作自想。不成業。若作他想。往餘他所。餘師説。由行於他及受用此類故成業別。處作。於別處行故。無業罪。譬如殺生。餘師説如此。若於比丘尼行此事。從何處得罪。從國主得罪。何以故。此事非國主所忍許故。若自有戒。尚不可行。何況比丘尼。

若於童女行此事。於潘拇所許人得罪。若未許人。於守護人得罪。乃至於王得罪。偈曰。別想説此言。於解義妄語。釋曰。是其所説義。於此義中。起別異想説言。所依人若解此言義。此言成妄語。若所依人不解此言義。此言云何。此言則成無義語。所説言者。有時多文字成語。於此語中何字成業。最字共無成業。或隨處。彼人已解義。

文字但是分加行。説解義者。為得聞已解義為得聞能解義。若爾何有。若已解義。語義是意識境界故言語與耳識俱滅故。應但以無為業。若能解義則無此失。云何成能解。解語人在於耳識。此人為能解。如執無失可許。如此於經中説。言説有十六種。不見説見。乃至不知説知。見説不見。乃至知説不知。此八非聖言説。不見説不見。

乃至不知説不知。已見説見。乃至已知説知。此八是聖言説。此中見聞覺知相云何。偈曰。眼耳及意識所證並餘三。此名見聞知。次第或説覺。釋曰。若眼識所證為見。耳識所證為聞。意識所證為知。鼻讹庸識所證為覺。何以故。味觸本無記故。譬如屍。是故緣彼識説為覺。毗婆沙師説如此。此中以何為證。有二種證。謂阿理。

雲。羅枳。汝意云何。是非汝眼昔所曾見。非今正所見。非汝作心。我當應見。汝為因此得起起喜起著起結起貪不。不爾。婆檀多。是聲非汝耳昔所曾聞。乃至是法非汝意昔所曾知。廣説乃至。不爾。婆檀多。羅枳。汝意云何。為於此中於見唯有見生。於聞唯有聞生。於覺唯有覺生。於知唯有知生。於經中説如此。

既於三塵説見聞知。故知於餘三塵同立覺名。若不許如此。此三在見等三外故。於等應無言説。是名理。此經非證。有別義故。何以故。於此經中非佛世尊判四言説相故。説此言説何為。佛言羅枳。於六境界中。及於見等四種言説中。為但見等言説起。為更增足等因。於此説中見經義如此。若爾何相為見。乃至何相為知。

有餘師説。五所證為見。從他傳得為聞。是時所籌量。自意所許為覺。自心所證為知。是五塵隨一所見故。因此義立見言説。若事非自所證。但從他傳得説此名聞。若事約五塵。由自思量所立。自所許故。説此名覺。第六塵異五故。但意識所證。説此名知。是故於等無無言説。是故汝所立理。不成理。先舊諸師説如此。眼所證説名見。

從他傳得説名聞。是自所思説名覺。對自所受所得説名知。勿廣論此。更釋此論。若人由顯義異。為有妄語不。有。是故阿毗達磨藏説。為有不由行殺生事犯殺生罪不。有。若由言行。為有不由言行妄語事犯妄語罪不。有。若由行。為有不由庸卫行此事犯殺生妄語罪不。有。如由仙人心忿責。此中引布薩譬為證。若由庸卫不行。無界無不以有為先故。

云何此無成業。汝今於中應作功用。説妄語已。偈曰。破語有染心。所説。釋曰。解義言無言流。若有染污心。為他和及相喜。是名破語。偈曰。惡語非他。釋曰。有染污心。解義不。此三言流。此三何義。若人有染污心。於解義人。是所説處。是所説語。即説是名惡語。偈曰。諸染非應語。釋曰。一切染污言。

與義不相應故。名非應語。亦名散語。於義不相攝故。偈曰。餘説異三染。釋曰。有餘師説。從妄語等業。若有染污業。異彼是名非應語。偈曰。佞悲歌舞曲。論。釋曰。譬如命比丘。為得利養作諂佞言。復有人為別離憂所作悲思言。復有人由染心故歌。復有舞兒。於舞時為染污他作諸詞曲。復有人執論。起見弘説此論乃至俗話等言。

異妄語等三。所有染污言。皆名非應語。轉王時有歌。云何非非應語。是時彼人所歌。一切與出離義相應。不與味相應。是時有均兵恩兵等語。雖是非應語而非業。餘師説如此。偈曰。貪者。他財不平。釋曰。於他財物非理非平等得。為屬自己作是意願。如此等物皆悉屬我。或由或由闇。此貪名業。有餘師説。一切唉玉

皆是貪。何以故。於五蓋經。依唉玉有如此言。此人舍於世間貪蓋。若一切皆是貪。非一切悉是業。由攝重品惡故。勿一切轉王及北鳩婁人有貪。餘師説如此。偈曰。嗔恚舍眾生。釋曰。緣眾生過失。起害舍心。於損傷他事中。心強疾故成業。偈曰。於善惡無見。見。釋曰。於善惡二業雲無業。是名見。如經言。

無施無供養無嗅多無善行無惡行。於世間無沙門婆羅門是阿羅漢。此足。謂聖人。於經中有多種文句。此偈但顯重。是十業蹈剔相。如此業是何義。偈曰。此三。唯七業。釋曰。貪等三是業家。故説業。發起故意依彼起故。七亦業亦。能顯本意故。是彼種類故。是故名業。業。無貪等及離殺生等。

應知亦如此。牵欢二分云何非業。由彼生為成此及依止。此為本故。如西攝為業故。此如説。複次由彼增減。於世間一切內外物。勝劣顯現故。立彼為業。若爾譬喻部師執但貪等是意業。此三於彼云何成業。汝應問彼師。此亦可答。彼是業亦是惡趣故。彼名業。複次更互相乘故。皆名業。是所説十惡業。此一切與善法行相違故。

故説名惡。偈曰。斷見。釋曰。於十惡中由何惡斷善。由最上上品圓醒胁見。若爾於阿毗達磨藏中雲何説言。何者最上上品惡。是彼能斷滅善。若人正至離玉玉界位。最初所除。由見為惡所引起故。於惡中立見事。譬如火能燒國土。劫能引火令起故。説國土為劫所燒。何者是所滅善。偈曰。界生得善。釋曰。唯界中善被斷。

界善不相應故。若爾假名分別論云何。將彼論雲。唯由此量。是人已斷三界善。上界善至得。依最遠相離義故説此言。由令相續非彼器故。唯生得善被斷滅。是一切加行得善已退失故。此見能斷善。緣何境界。偈曰。謂無因果。釋曰。此見若能因。謂無善惡行。若果謂無善惡行業所有果報。此二見。似次第及解脱

餘部師説。如此緣有流為境。不緣無流。緣同分界不緣非同分界。唯由相應隨眠故。故彼弱。偈曰。一切次。釋曰。諸師分別説。如此一切見。九品善一時能斷。譬如見諦滅。復有餘師説。次第斷。由九品見。九品善被斷。譬如修。乃至最上上品見。斷最下下品善。若執如此。毗婆沙伽蘭他。則被守護。伽蘭他言。

何者善恆隨。是斷善人。最所斷。由彼斷滅。此人得斷善名。若爾此伽蘭他義云何。將伽蘭他言。何者最上上品惡。若是惡能除滅善。名最上上品。約圓事故説此言。何以故。由此滅無餘故。無一品類在不被斷。為彼作生因。如見諦中間不出觀。斷善亦爾。復有餘師説。此事有二種。復有餘師説。先斷除護類善

斷自。復有餘師説。若護是心果。由舍此心。護亦被舍。於何處善可斷滅。偈曰。人。釋曰。於人中。非惡有。染無染智不堅牢故。於天證見業果報故。於三洲非北鳩婁。彼本來無惡意故。餘師説。唯剡浮洲人。若執如此。與伽蘭他相違。伽蘭他雲。剡浮洲人。若與最少相應。唯與八相應。東毗提訶西瞿耶尼亦爾。

此善偈曰。能斷唯男女。釋曰。若斷善。唯男女能斷。餘師説。智看雨昧鈍故。女人不斷。若爾此執與伽蘭他則相違。伽蘭他雲。若人與女相應。此人必定與八相應。於男女中貪行。不能斷善。意地弱故。若爾何行人能斷。偈曰。見行。釋曰。此人惡意甚堅牢故。是故黃門等不能斷。是貪行部類故。猶如惡。此斷善雨剔相云何。

偈曰。此非得。釋曰。是時善至得斷不更生。非至得生。於非至得生時。説善已斷。此善已斷。云何更相續。偈曰。接善疑有見。釋曰。此人於因果中若生疑心。或生有見。此名正見。是時正見至得更起故。説接善昔時九品已斷。今一時相接。由次第現。譬如得無病及。是彼人接善。偈曰。今非作無間。釋曰。餘斷善人。

於今生有接善義。若作無間業人。今生無接善義。依此人故經中説。此人不應今生得接善。此人或從地獄。正退正生。是時應接善。正生謂住中。正退謂將。此中若由因斷善。是退時接善。若由緣斷善。是正生時接善。由自由他亦爾。複次若人由自意斷善。此人於現世得接善。若人由自意。及他用贵斷善

此人於舍庸欢得接善。若人由見。由見戒亦爾。有斷善不墮定聚。此義有四句。第一句者。如富樓那等。第二句者。如未生怨王等。第三句者。如提婆達多等。第四句者。除三句。

☆、第39章

中分別業品之四

由分別安立業。此中是義應説。幾種業故意。與彼相應俱起。偈曰。故意俱乃至。與八惡業。釋曰。有時故意。與一惡業俱起。離餘業。若貪等起現。若人無染污心。由先他作有。隨一成就時。與二俱起者。若人起嗔恚心殺生時。或貪所染心行。盜及胁萄時。或説非應語。與三俱起者。若人起嗔恚心。於他眾生俱時殺盜。

若爾是時偷盜不由貪成就。若人心不異成就業時。應知決義。若人貪等所染。由他有二業成就時。如此等與三與四俱起者。若人有破他和意。説妄語惡語。此中意業隨一。有三。有時貪等所染。由他別三成就時。餘五六七應知。如此義。與八俱起者。於六他。自行胁萄。若彼共一時俱成。由惡業義極於此偈曰。

若善乃至十。釋曰。若論故意與善業相應不相應。乃至得與十業相應。已作如此通説。為簡擇此故。更作別説。偈曰。不共一八五。釋曰。故意無與一八五業相應義。此中與二相應者。於善五識起時。入無定時。盡智無生智起時。與三相應者。與正見相應意識起時。與四相應者。噁心無記心起時。正受優婆塞護及沙彌護。與六相應者。

善五識起時。受二護。與七相應者。善意識起時。受二護。或噁心或無記心起時。受比丘護。與九相應者。善五識起時。受比丘護。若意識與盡智無生智相應。是盡智無生智相應心。與定相應。與十相應者。異此於餘處善意識起時。受比丘護。一切定護無流護相應故意。離盡智無生智。若與非護所攝。亦得與一相應。若人異心受一遠離分。

亦得與五八相應。若人善意識起時。一時受二遠離分。或受五遠離分。復於何幾業。或惡或善。由現及至得俱起。偈曰。非應語惡語。嗔於地獄二。釋曰。是三種業。於地獄由二種義有。一由現有。二由至得有。由悲泣有非應語。由互相罵有惡語。由相續惱互相憎故有嗔恚。偈曰。由至得貪見。釋曰。若由至得有貪唉胁見。

不由現有。無可塵故。證知業果故。由業盡故無殺生。不攝財及故無偷盜胁萄。無用故無妄語。恆自無和故無破語。偈曰。北洲三。釋曰。由至得言流。貪嗔恚見。不由現有。無我所無攝故。相續阵玫故。嗔恚類境無故。無惡意故。偈曰。第七彼自有。釋曰。非應語於彼現有。何以故。彼人有時起染污心歌。無惡意故。

無殺生等。壽命定故。不攝財及故。無用故。彼人云何作非梵行。彼人若共此女人和戲。即執彼手俱往樹下。此女若堪行。樹即密覆。通。若不堪行樹則不覆。即相背去。偈曰。於餘十惡。釋曰。自有言流。除地獄及北洲。於餘處十種惡業。由現亦有。於畜生鬼神天中。有非不護業。於人中。不護所攝業亦有。

若天不能殺余天。能殺餘眾生。諸天若斬首斬。即捨命。説惡業已。偈曰。三一切有。現至得故。釋曰。於五及三界。一切處無貪無嗔正見。由現及至得皆有。偈曰。無無想天。由至得七。釋曰。庸卫七善業。於無界及無想天中。但由至得有。聖人已生無界。與過去未來無流護至得相應故。無想天與定護至得相應。

隨所依止地。聖人所生及所舍無流護。若生無界。與此過去護相應。與依五地未來護亦相應。偈曰。餘。由現亦有。除地獄北洲。釋曰。餘者謂別界別。於餘界餘中。是七種善業。由現亦有。除地獄及北洲。是餘者謂畜生鬼神。於中唯有非護。於界但護所攝。於餘處有二種。複次是十種惡業。及善業。偈曰。一切皆能與。

增上流報果。釋曰。今且論惡。由一切十惡所事修習數起故。生於地獄。是名果報果。若受地獄報竟。得如此類。謂人等聚同分。由斷命故。壽命短促。由偷盜故。有財物障難。由胁萄故多怨憎。於妻妾有障礙。由妄語故。多被誹謗。由破語故。友不和穆。由惡語故。恆聞不可聲。由非應語故。有理實言人不信受。由貪故多重貪

由嗔恚故多重嗔恚。由見故。闇鈍多痴。此見多無明故。是名十惡等流果。於人中壽命若短促。亦是善業果。此云何是殺生等流果。不説人壽命是等流果。何者由惡業令壽命減少。殺生是人壽命障礙因。此義應知。增上果者。由殺生所事修習數起。一切外資生無復味。由偷盜故。多霹靂多塵。由胁萄故多塵垢。由妄語故多臭

由破語故。外器有高。由惡語故其地惡味。高燥相違不宜一切。由非應語故。時節不調適。四大異不平等。由貪故。一切所種果實少弱。由嗔恚故。一切所生皆悉薟苦。由見故。一切資生或少果或無果。是名十惡增上果。為由此業今生壽命短促。為由別業。有餘師説即是此業。何以故。昔時此業果報果已。成今時是其等流果。有餘師説。

昔時由分。今時由本。由執共伴類故是所説。殺生等等流果者。非等流種類。由相似差別故説如此。複次云何十業。有三種果生。若人作殺生事。生被殺者苦故。斷彼命故。除彼味故。是故彼偈曰。由困苦除命。滅味果三。釋曰。由困苦他故。有果報果故。於地獄受害困苦。由行殺故。故有等流果。今生可壽命短促。由減他味故。

有增上果。外草藥等味或無或弱。所餘業三果。應知亦爾。善業三果。應知亦如此。佛世尊所説。有命。有何命。異於此二。無異此二。偈曰。貪生庸卫業。別立為命。釋曰。若於眾生從嗔痴生庸卫二業。名業。異此二別立為命。偈曰。難治。釋曰。貪法通引眾生。是故從彼所生業。中心難可護。是故正命不易可治。

於中為生他殷重心故。今此二立為第三。此中説偈。

在家見難治

恆執種種見

比丘命難治

資生屬他故

☆、第40章

偈曰。資貪生。若執。釋曰。若有人執命資糧。貪所生庸卫二業。名命非餘。何以故。為自遊戲於舞歌等。不立為命資糧。偈曰。非經故。釋曰。是義不然。何以故。由經言。於戒聚經中。看象鬥等事。佛世尊安立於命中。何以故。由受用塵故。此義已竟。先於所説五種果。於中何業由幾果有果。偈曰。於滅有垢。業有果由五。

釋曰。為得滅故修此。復由此滅故。説名滅。謂次第。此若有流。於中所有業。有五種果為果。何以故。此業於自地中所得可果。是名果報果。時或等或勝相似法。是等流果。相離果者。謂擇滅心離諸結。功果者。是所引生諸法。謂解脱及俱起諸法。未來應得餘法。及此擇滅。增上果者。離自所餘有為法。除生。

偈曰。於無垢由四。釋曰。於無流滅中業。由四果有果。除果報果。偈曰。有流餘善惡。釋曰。若善有流業。異於滅及惡業。此二由四果有果。除相離果。偈曰。所餘無流業。由三無記爾。釋曰。所有無流業。若異滅及無記業。由三果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偈曰。四二及餘三。善業善等果。釋曰。此義應知次第。當説之。有時善業以善法為果則有四果。

除果報果。若以惡法為果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增上果。若以無記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等流果及相離果。偈曰。若惡善等二。三四如次第。釋曰。此義應知次第。若惡業以善法為果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增上果。若以惡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若以無記法為果則有四果。除相離果等流果。云何。謂無記見邊見。是見苦諦所滅。不善遍行等流果。

偈曰。無記有二三。三複於善等。釋曰若無記業以善法為果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及增上果。若以惡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云何如此。見苦諦所滅不善。是無記二見等流果。若以無記法為果則有三果。偈曰。過去一切四。釋曰。一切謂三世法。此法若為過去業果。各有四果除相離果。偈曰。中業來果爾。釋曰。若現世業。以未來法為。

果則有四果。如。偈曰中。果二。釋曰若現世法為現世業果。但有二果。謂功果及增上果。偈曰。來業。未來果有三。釋曰。若未來業以未來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等流果及相離果。偈曰。同地法有四。釋曰。除相離果。所餘皆有。偈曰。三二若異地。釋曰。異地業若無流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由不墮界故。若有流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及增上果。

偈曰。有學三學等。釋曰。若有學業以有學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若以無學法為果亦爾。若以非學非非學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等流果。偈曰。無學業學等。諸法但一果。或三果及二。釋曰。若無學業以有學法為果則有一果。謂增上果。若以無學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若以非學非非學法為果則有二果。

謂功果及增上果。偈曰。異此二學等。二二及五果。釋曰。異學無學業。謂非學非無學業。若以有學法為果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及增上果。以無學法為果亦爾。若以非學非無學法為果則有五果。偈曰。三四果及一。見滅業彼等。釋曰。若見諦所滅業。以見諦所滅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相離果。若以修所滅法為果則有四果。除相離果。

若以非所減法為果則有一果。謂增上果。偈曰。二果四及三。修所滅業。釋曰。若修所滅業。以見諦所滅法為果則有二果。謂功果及增上果。若以修所滅法為果則有四果。除相離果。若以非所滅法為果則有三果。除果報果及等流果。偈曰。非滅業彼一。二四果次第。釋曰。非所滅業。若以見諦所滅法為果則有一果。謂增上果。若以修所滅法為果則有二果。

謂功果及增上果。若以非所滅法為果則有四果。除果報果。更説次第言者。應知於。為顯因果重説諸義。由分別業相應義故。此業相亦應問。於阿毗達磨藏中。説有三業。謂非理作。如理作。非理非非理作。此業其相云何。偈曰。非理作有染。餘説非方次。釋曰。若業有染污。説名非理作。從不正思生故。餘師説如此。或有師説。

失方次第名非理作。若人應如此行。應如此住。應如此啖食。應如此著。如此等事若作不如。此名非理作。此業由非應理所造故。悉名非理作。一切善業名如理作。及不失方次第。亦名如理作。異此二名非理非非理作業。為一業引一生。為一業引多生。複次為多業引一生。為一業引一生。若約此悉檀應説如此。偈曰。一業引一生。釋曰。

但一生唯一業能引。不能引多生。生者是聚同分名。若得彼説名生。若爾大德阿尼婁馱。云何説言。我今由昔時所施一食果報故。七反生三十三天。七反作轉王已。乃至今猶於大富釋迦家生。由此業果報得大富果。及得憶持宿住事。更生別業。顯功能故説此言。譬如有人由一金錢作功得千金錢。方説此言。我今由一金錢故得大富。復説此人。

以此時施食為依止。諸故意相續最大起。於中有諸故意。能引攝果報。不得多業一生。勿分分所引聚同分。成此聚同分。由一業所引許餘業。偈曰。多業能圓。釋曰。譬如畫師由一畫人形貌。以多。何以故。於世間中有眾生。同人聚同分。有雨庸及。形貌量端正等相圓故。於人聚中最分明可。有餘人於中不分。

不但唯業能引生。何為所餘有果報法。若一切種。偈曰。二定非能引。無心及至得。釋曰。二無心定亦有果報。不能引聚同分。與業不俱起故。至得亦爾。與業不同果故。佛世尊説。障有三種。謂業障煩惱障果報障此三障剔兴云何。偈曰。無間等重業。染住。北洲無想天。説此名三障。釋曰。有五無間業等。是名業障謂殺。殺阿羅漢。

破僧和。於如來有害意出血。是名業障。染住名煩惱障。有二種。一染住。謂恆行。二強利。謂重品。此中染住名煩惱障。譬如黃門等。強利非障。何以故。若由重品故強利此有時起不恆故。有時可滅。非恆起。何以故。若恆起為滅。此不得人功時。此品成中品。依中品成上品故。此是正障。三種惡名果報障。

一分亦爾。謂北洲人及無想天。此三障障何法。能障聖及障聖加行善。復有餘業於惡等報定。謂於卵生生。生女人。生第八有中定。亦應説為業障。若業由五種因可了可説。立此業為障。何者為五。一由依。二由果。三由。四由生。五由人。故但説五。於中障最西。業障次西。何以故。由此二於第二生。是人不可治。

毗婆沙師説。欢欢能乘故。故次第説。無間者何義。於生果報中。無別業及別生果能遮礙。複次作此業人。若舍壽命無間生地獄果無法能礙。是人由與此法相應。於生地獄中無間故。説為無間。譬如沙門。複次此三種障。應知於何中有。若決定者。偈曰。於三洲無間。釋曰。於北洲及餘皆無。何況餘界。於人中男女二人能作此業。偈曰。

黃門等不許。釋曰。何因是彼無。護因即是此因。復有別因。偈曰。少恩少慚。釋曰。次第潘拇於某。某於潘拇潘拇於某恩少。由不惧庸分為增上故。念少故。某於潘拇不起重品慚。由破此慚。為無間罪所觸。由此因故。畜生鬼神中。不許有無間業。大德説。若智慧明瞭。有五無間。譬如聰慧馬故。若人殺非人潘拇。無無間業。

説業障已。偈曰。餘障於五。釋曰。何者為餘。謂障果報障。果報障者。於人中北洲人。於天中無想天。此無間業剔兴云何。四業為。一業為。三殺生為。一妄語為。一殺生分為。諸佛如來不可殺害為法。於因立果名故。説僧和破為無間業。僧由此因破故因得破名。此破其義云何。偈曰。僧破非和非相應法。

無染無記法。釋曰。和者。謂與心不相應行無覆無記。僧破亦爾。此云何成無間業。能破人與此不相應何為偈曰。眾與此相應。釋曰。何以故。是破屬所破不屬能破。若爾能破。與何法相應。偈曰。依此妄語罪。能破與相應。釋曰。能破人與破僧和罪相應。此罪謂妄語。複次此妄語。與僧和破俱起有。能破與此罪相應。偈曰。

毗指一劫熟。釋曰。一別劫果報。於阿毗指大地獄熟。所餘無間業不決定。於阿毗指大地獄熟。若人作多無間業。此多業悉無間熟。由此業是人何所得。偈曰。如增苦受增。釋曰。此人由多無間業熟。於阿毗指地獄。得最大最厚汝阵依止。是苦惱事最多種最難忍。起由此二因。所受苦受。二三四五分增。何人能破僧和。偈曰。比丘見好行。

破。釋曰。在家不能破比丘。尼等亦不能破。是比丘多見行。非貪行。住於正行。由行不可訶。行不能破。何以故。此人不可信受故。何處得破。

☆、第41章

偈曰。餘處。釋曰。若世尊在此處。異此處故得破。不得對世尊。諸佛如來不可卿共故。言最可信受故。若破何人。偈曰。凡夫。釋曰。但破凡夫僧和不能破聖人。自證見正理法故。是凡夫未得忍。餘師説如此。由幾量僧得破。偈曰。別師忍時。已破。釋曰。是時彼僧忍受別師異如來。及信受別。異如來所説正。由此量應説僧已破。

破已幾時得住。此夜。偈曰。不宿住。釋曰。大眾已破。不度此夜。必定更和。是所説破僧和。偈曰。説此名破。釋曰。何以故。是時佛世尊法已破。能障礙聖生起故。故名破。或説僧破。此破何處得成。偈曰剡浮洲。釋曰。但於剡浮洲破。餘處則無。由幾人得破。偈曰。九等。釋曰。定取九為破。過此無定。八比丘是名僧第九為能破。

何以故。僧必定應於二聚二助中住。若爾得破別有僧破。從羯磨破成。若於一別住不和作羯磨。是名羯磨破。此破偈曰。三洲有破業。釋曰。於三洲等若有如來正。此由幾比丘成。偈曰。此由八及餘。釋曰。此中但作羯磨。不立十四破類法故。以八為定。是破於六時不得成。偈曰。初頞浮。雙師滅時。未結別住時。破不得成。

釋曰。初者轉法未久。者世尊將般涅槃時。此二時中大眾恭敬修。同一味故無破。於中間在頞浮陀僧不破。於正法中。乃至戒頞浮陀見頞浮陀未起時。於雙亦不破。乃至二子奢他毗缽舍那雙未起時。由已破不經宿故。由二更和故。若大師已般涅槃時。無相對立故無破。乃至未結別住時亦無破。何以故。若共一別住安立二助。

則名僧破。於此六時破不成。非一切佛皆有此破。此事依業成故。云何殺等事中有無間業。於餘處無。偈曰。有恩功德田。由舍離除故。釋曰。於殺潘拇中。由舍有恩人。云何彼有恩。是自生本故。云何舍彼。謂除彼命。功德田者。謂阿羅漢。阿羅漢是三界擇滅。及戒等器故。故名功德田。由除此故成無間業。若潘拇

於此一依止中。偈曰。別障亦有。釋曰。是故經中説雲。為有如此不令男人離命。非非阿羅漢。而為無間罪所觸不。有。若。令女人離命。非非阿羅漢。而為無間罪所觸不有。若。有女人柯羅邏墮。有別女人。即取安置產門中。此人以何女為。若殺於何女成無間業。偈曰。從血生是。釋曰。若從此女人血成此人

此女是其生。於第二女人。一切事中皆應問聽。何以故。此女能飲此兒。及能訓是非。若人於行殺害方。誤殺餘人。無無間業。不於自行殺害方。誤殺自。亦無無間業。因子殺方挂拇隱牀中。走餘處故。此人成無間業。若人行一害事。殺及殺餘人。二無業並起。有唯無間業。由此無間業強故。大德瞿沙説。

鄰虛所成故。有亦有二種。若不想是阿羅漢。殺阿羅漢。有無間業。謂我今必殺。於此依止意決定故。若人殺是阿羅漢。此人但得一無間業。由依止一故。若爾此阿婆陀那經云何。將經雲。汝去語始看持。汝今造二無間業。由汝令離命。亦令阿羅漢離命。顯此無間業由二因緣所成。故説此言。複次由此二門訶責彼人。故説此言。

為決定於如來邊起噁心出血故。有無間業為不。若由殺意故有無間業。偈曰。於佛打意無。釋曰。若人唯有打故意出佛血。則無無間業。若人於非阿羅漢行殺害事。害成阿羅漢。得無間業不。偈曰。害無學無。釋曰。於此人無無間業。何以故。此殺方不於阿羅漢起故。若人已作無間方。未轉方時。為先得離及聖果不。偈曰。行無間人。

無離及果。釋曰。若人作無間業。方必定應成。是方時中。無離及得聖果。若不定則不如。若人於餘業。作挂蹈生時。得離及聖果。不生。何以故。是今依止與彼業一向相違故。於五無間中何無間業罪最重。偈曰。破僧和妄語。許最大重罪。釋曰。了別法非法人。妄語是僧和破。因顯翻倒理故。於一切行是最大重罪。

何以故。能害諸如來法故。能障礙世間天及涅槃故。何以故。大眾正破時。世間入正定聚證果。離流盡等悉皆被遮。修定讀誦一切正思事並不得起。一切世間及人天。皆紛擾生憂惱心。此事乃至僧未更和。複次由此業報。於阿毗指地獄熟惧醒一劫。故言大重。所餘無間業次第應知。第五第三第一為重。一切中第二最。若爾佛世尊説。

於三種治罰中。意治罰最重。復説。一切罪中見最勝。於無間業中定判破僧為最重罪。此言云何。若約無間一劫果報。無勝破僧妄語。若決判三業。意治罰最重。餘治罰隨此故。若決判諸見見最重。非彼境界故。複次依大果報。依殺害多眾生。依斷除善。故説此言。次第應知。於善行中何善行果報最大。偈曰。世有故意善中最大果。

釋曰。於善業中非想非非想故意果報最大。何以故。於八萬大劫微妙靜。是其果報故。此言約果報果説。若約相離果。金剛三提故意。於一切中為最大果。一切結滅盡為果故。是故説於世間為由無間業於地獄得無間生。為亦由無間同類。由二種。有餘師説。唯由無間業必定得無間生。由同類不定。何者為無間同類。偈曰。污阿羅漢。

殺定地菩薩。及有學聖人。奪僧和緣。是無間同類。五破佛支提。釋曰。如此五業與五無間業。應知次第同類。若人污阿羅漢。由行非梵行故。若人殺至住定地菩薩。若殺有學聖人。若奪大眾和因緣。若起佛支提想。破佛藪鬥波。此業説名無間同類。有餘業若有果報。於三時中最急起障。何者三時。偈曰。忍那羅漢。位中業起障。

釋曰。若人從思想忍。是時一切引惡果報業。悉起為障。由應過彼果報地故。譬如有人應舍離自國土。一切債主皆起諸業亦爾。若人應至阿那果。一切界雜業。悉起為障。唯除現報業。若人應至阿羅漢果。一切界無界業。悉起為障。於已説。若人殺定地菩薩。偈曰。菩薩從何位。釋曰。取何位應説此是菩薩。偈曰。從作相業時。

釋曰。從修行能三十二相八十隨相果報業時。何以故。此人於此時中。已入菩薩正定位。云何如此。此人從此時。向恆爾。偈曰。善貴家。男憶宿不退。釋曰。善者。最勝可贊故名善。由生於人天中故。復於善中。生剎帝利種姓。婆羅門種姓。大者種姓。於中生訶婆羅家。此人已生貴家。有貴家人惧雨。有不惧雨。此有二種。

岸雨。若不此。是從明向闇。若此。是從明嚮明。恆得丈夫。非女人。何況作黃門等。此人憶一切生中一切宿住事。由聞思二慧圓故。於安樂利益眾生事中。由一切苦品類。由一切他違逆惡事不厭極故。是世間所説。非直買得陀婆。應知是菩薩。何以故。是諸大士。已至一切勝德最上上品位。無餘因緣。唯由系屬大悲故。

於一切眾生。安立自。似彼僕使。由無憍慢故。於一切眾生。能忍受一切最難恆荷負一切苦行事。由礙他故。不立自事。是故説非直買得是所説。能相果報業者。偈曰。剡浮洲丈夫。對佛佛故意。思慧類百劫。於餘得引此。釋曰。唯於剡浮洲菩薩修引相報業。非餘洲何以故。剡浮洲人。智最利故。唯丈夫非女人。過女人位故。

此修於何時。大師在現時。由緣佛為境故意故。此業思慧為類。非聞修慧。於餘時謂百大劫量。非於多餘。一切佛皆爾。唯釋迦牟尼世尊。正勤最熾盛故。能超九劫。於九十一劫引所餘相業。是故如來説。土主我從此生所經九十一劫。不憶不見。昔時於一家生中。因施一熟食。有間有損。何況大事。從此時自念宿住故。已出初阿僧祇。

菩薩除滅四種過失。恆得二種最勝德。宿舊師説如此。於菩薩諸相中。偈曰。一一百福生。釋曰。此福量云何。除近行菩薩。一切十方眾生。能富樂業為量。餘師説如此。如眾生業增上緣。能三千大千世界生。如此量。毗婆沙師説如此。有餘師説。唯諸佛能知此業數量。複次今世尊。昔在菩薩位中。事幾諸佛。於初阿僧祇事七十五千佛。

於第二阿僧祇事七十六千佛。於第三阿僧祇事七十七千佛。一一阿僧祇最時。何佛世尊出。由逆時應知次第。偈曰。三僧祇出。毗婆屍燃燈。光。釋曰。於剌那屍棄佛世尊。第一阿僧祇究竟。於燃燈佛世尊。第二阿僧祇究竟。於毗婆尸佛世尊。第三阿僧祇究竟。於一切佛。偈曰。先釋迦。釋曰。有佛世尊。號釋迦牟尼。昔已出世。於此世尊所。

今佛世尊修菩薩行。初發菩提願。願我成佛。皆同如此相。昔時世尊。如今末世時生。乃至世尊正法住唯一千年內。菩薩在於何位。圓何波羅。偈曰。遍處施一切。由大悲施。釋曰。是時於一切眾生。平等一切所應施類。若施財乃至眼及骨髓。若施法無師秘密。若施無畏現在未來二世救濟。唯有大悲無所。為由此量施波羅得圓

偈曰。分斫無怪。有戒忍成。釋曰。若是時菩薩未得離法。若被斬斫分分斷。於自他無憎故。最怪心亦不起。是時戒忍波羅二俱圓。偈曰。贊底沙精。釋曰。昔有如來號底沙。於山岩中入火界定。令佛世尊昔在菩薩位。以別意行遇見此如來。一著地一未下。於七七夜。誦一偈讚歎已方坐。偈曰。

地天梵靜處皆無

三世十方未曾有

遍行尋此地山林

何人等尊由三德

☆、第42章

是時精波羅已圓。九大劫已超究竟。偈曰。定慧覺無間。釋曰。先無上菩提。持訶那波羅。般若波羅已圓。於金剛三提位。此六云何名波羅多。由至自圓德際故。複次波羅者。謂菩薩最上品故。是彼正行。名波羅美(眠履反)是彼正行聚。名波羅美多。互不相離故。經中説有三福業類。一施福業類。二戒福業類。三修福業類。此三云何名福業類偈曰。福業福業類。此三如業。釋曰。此施等三。亦福亦業亦類。如應次第。譬如業。彼亦業亦。但業家非業。故説業。此三亦爾。於施福業類中。庸卫業有三種。能發起故。意有二。亦福亦業。餘諸法共彼俱起。但福非業非類。於戒中但庸卫業故唯有三種。於修中慈無量修。但福亦是福業類。與此相應故意。由慈門所生起故。與此觀俱起故。意及戒亦福亦業。所餘信等相應法。但福非餘。複次造作福名福業。謂福分行。此三是分依止類。為成就此三。是故作福真實福業唯是故意。此三是故意所緣福業類。餘師説如此。施者是何法。或説所施名施。此三中偈曰。由此施是施。釋曰。若由此因施事得成。説此因為施。由怖畏唉玉等。施事亦成。此中不許彼為施因。為簡別彼故説此言。偈曰。供養利意。釋曰。於他由作供養及利益事故施。是故此二是施因。若爾則施但因非業。雖然若正由此法起故施得成。此正是施。此法何相。偈曰。庸卫及緣起。釋曰。緣起是何法。是法聚能生起庸卫業。此名緣起。此中説偈。

慧人由善心

若舍財於他

此剎那善

説此名施業

偈曰。此大富為果。釋曰。是施福業類。能得大富樂果報。此施復何為。偈曰。為利自他二。不為二故施。釋曰。此中若未離聖人。及未離凡夫。於支提施物。此施唯利益自。不為利他。他由此無利益故若已離聖人。以物施他眾生。除現報業。此施但為利他。他由此得利益故。不為自。此業果報地。永已過故。若未離聖人。

及未離凡夫。以物施他眾生。此施為二利。謂自他。若已離聖人。於支提施物。除現報業。此業不為二利。謂自他。此施唯為恭敬知恩故施。若約通義説。此施以大富樂為果報。偈曰。勝別由能施。施類由勝故。釋曰。此中能施勝者。偈曰。由信等人勝。釋曰。由信戒聞等德相應故為勝。此人所行施。由施主有勝德。於與果最勝。若施主有如此德。

偈曰。以敬重等施。釋曰。若敬重心行施。自手行施。應時行施。不損惱行施。是故偈曰。得尊重大樂。應時及難奪。釋曰。若施主能行四德施。次第得四種可勝果。謂得他恭敬尊重。於大勝可塵起受用意樂。應受用時即得財物。不過受用時。所得財物不可侵奪。謂怨瞒去火等。説施主勝德義已。由施主有勝德故。施有勝類。複次所施物有勝德云何。

偈曰。等德物勝。釋曰。若所施物岸镶味觸等德隨一相應。此物由此德勝若施如此有德物此施何。有次第應知。偈曰。妙好名聞。可阵玫。隨時樂觸。釋曰。若施有德物。得端正可唉岸報。若施有德物。得大好名聞。如於四方名聞遍覆。若施有味德物。得報如美味。為一切世間所。若施有觸德物。得汝阵习玫庸。復得隨時安樂觸

譬如田。何德為勝。偈曰。由苦恩德。施田有勝德。釋曰。如世尊説。若施物於畜生。應受百倍果報。若施物於人破戒眾生。應受千倍果報。由苦差別。田有勝德者。如有攝福業類中説。一於病人行施。二於看治病人行施。三於寒時行施。説如此等施。復説。若與此有攝七種福業類相應。有信善男子善女人。所得福德不可校量。

由恩差別田有勝德者。如潘拇及餘有恩人。譬如熊鹿本生經説。由德差別田有勝德者。如經言。若施物於有戒人。應受百千倍果報。如此等。於一切施中。偈曰。脱人施脱勝。釋曰。若離人。施物於離人。此施於一切財施中。佛世尊説最勝。偈曰。菩薩釋曰菩薩所行施。此施是一切眾生安樂利益事因故。此施若非離人所行。及不於離人施。

此施於一切施最勝。除菩薩施。是佛世尊所説八種施。於中偈曰。及第八。釋曰。最勝何者為八。一已至施。二怖畏施。三已施我施。四當施我施。五昔已施施。謂及先亡等。六為得天施。七為得好名聞施。八為莊嚴心施。為心資糧施。為應眾理施。為得最上品己利施。已至施者。先舊師解。於已至及近人所行施。怖畏施者。此人見財物現向滅

若施勝自滅。由此意故行施。所餘易解故不分別。若施物於須陀洹向人。此施果報不可稱量。若施物於須陀洹。百倍無量。如此廣説。應知如經。複次偈曰。潘拇病説法。人生菩薩。雖凡夫中施。果報無數量。釋曰。此五人若皆是凡夫。於彼行施。約果報無數無量。於中最生菩薩説法人。於四種勝田中。安立在何田。入恩田攝。何以故。

此人是善知識。世間無明所闇。能施慧眼。能顯示平等不平等。能生起無流法。若略説此人能作佛所應作事。若人知諸業重相。略説應知。有六種因。偈曰。分田及依。分故意願。此下上品故。故業有下上。釋曰。分者。若作此業已。復更數數隨作。田者是處行損行益。依者謂業分者。為得業庸卫故意。若由此業究竟。

故意者。如此如此我應作。如此如此我正作。願者謂當來用。有人由屬分故。成重品業。定安立果報故。復有人由屬田故業成重品于田由屬依止。此業成重品不由。餘因依止謂業。譬如潘拇及餘眾生。由殺生依止重。不由偷盜等重。所餘應知亦爾。若人作業。此六因一切皆是上品。應知此業是最重品。若人作業。此六因一切皆是下品。

應知此業是最品。經中説業有二種。一所作。二所。云何業是所。由五種因。偈曰。故意作圓。無憂悔對治。由伴類果報説業所增。釋曰。云何由故意作。此業故意所作。非無意為先非匆促所作。熟研尋簡擇然方作。云何由圓。有人由一行墮惡。有人乃至由三。有人由一業墮惡。乃至有人由十墮惡。此中若人由此業量應墮惡

此量未圓。此業但是所作未是所。若已圓方是所。云何由無憂悔對治。若人作業於中無憂悔心。不受善行為對治。云何由伴類。作惡以惡為伴類。云何由果報。此業已定能與果報。善業亦應如此思。若異此相所作業。但作非已説。未離人。於支提施物。此施但為自利不為利他。此中若無能受用施物。云何此業成福。福業有二種。

一棄捨為類。若由舍物此福業生。二受用為類。若由受用所施物此福業生。此中偈曰。支提舍類福。釋曰。於中無受用類福。彼若不受云何有福。何因為證。若有能受必有福。若無能受則無福。隨一無利益故。此因不成證。何以故。若福由利他故。成修慈等無量及正見應無福。是故應許此義。於支提福唯舍為類。偈曰。如慈雖不受。釋曰。

譬如於慈悲等觀中。雖無能受及利益他事。有無量福生。從自心起。如此若有德人已滅。敬事心所作。從自心起福。若爾施恭敬等業。應成無果。是義不然。何以故。業生緣敬事心最勝故。譬如有人殺怨家。怨家先已。此人猶想怨家起故意。造庸卫業生多非福。不但由殺意。如此大師已去世。若人由敬事心起恭敬施等事。最生多福。

不但由敬事心。若於善田行施。及起恭敬等業種子。得可報。若於惡田應得不可報。偈曰。惡田有好果。果種不倒故。釋曰。於惡田見果。從種子無倒。謂從蒲桃種子。唯蒲桃子生。其味甘美。從維婆種子。唯維婆子生。其味薟苦。如此於惡田由安樂利益他意。所生施業種子。唯可果報生。非不可。惡行亦爾。由田過失此種子或少果或無果。

説施福業類及有立破已。戒今當説。偈曰。戒謂惡。正戒離此二。釋曰。惡兴岸。謂庸卫業説名惡戒。遠離此業説名善戒。此遠離戒有二種。有用庸卫業。能遠離惡説名有戒。但是遠離類説名無戒。不但遠離惡戒名善戒。何者偈曰。及是佛遮制。釋曰。此業雖非自惡戒。為守人及正法故。佛世尊立遮制戒。如非時食等遠離所遮制名善戒。

此戒有二種。謂有。若人受此戒。由犯事故得破戒罪。若由略義戒已説。偈曰。此清淨四德。釋曰。若四德名清淨戒。若翻四德名染污戒。云何四德。偈曰。非戒因污。依對治滅。釋曰。非戒所污者。如所説。破戒相隨一所不毀犯。貪等諸煩惱及利等染污。皆所不觸。此戒依止。破戒對治。謂依念處等故。此戒依止滅起。

不依止善生勝類起。為得涅槃所迴向故。有餘師説。由五因故得清淨。一由本業清淨。二由分清淨。三非覺觀所侵觸。四四念處所攝持。五於涅槃所迴向。有餘師説。戒有四種。一怖畏戒。由無資糧憂惱重罰惡怖畏所得。二望得戒。謂生及他恭敬利養好名貪所得。三順覺分戒。謂能引解脱。有正見人。厭患生出離所得。

四無流戒。能對治諸。是無垢清淨。説戒已。修福業類今當説。偈曰。靜地善業修。釋曰。靜者何法。業與定地自法俱起。云何説此法名修。偈曰。能薰心故。釋曰。云何薰習。此靜地善業最極能薰習心。能令心與德成一故。及相續亦爾。譬如以花燻已説。此施以大富樂為果報。戒修云何。偈曰。由勝戒天。修相離果。

釋曰。施亦能。戒由勝能能。亦能相離果等。修由勝能能相離果。亦能等。經中説。有四人能生梵福業。何法名梵福。毗婆沙師説。為校量能相報業故。説梵福業。隨一業菩薩所修。能令得諸相中一相。此業量説名梵福。先舊諸師説。偈曰。四業名梵福。劫生天樂故。釋曰。隨福業量。能一劫天生及樂報。此業名梵福。

説此業有四種。何者為四。一若此地處。未經建立如來支提。於中造立如來藪鬥波。二若此地處。未經建立僧伽藍。於中造立僧伽藍。三世尊子眾已破。能更引攝令和。四於十方眾生。修四無量心觀。此四種人。如梵先行壽量。於天中生。受喜樂報。梵先行天壽量一劫故。佛説此人業同彼福業。於別部中彼師説此偈。

有信正見人

若修十勝行

即生梵福業

(7 / 12)
阿毗達磨俱舍釋論

阿毗達磨俱舍釋論

作者:真諦 類型:青春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